然而处于大开发中的前海,如何让城建与生态“兼而得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前海规划落地和开发建设的执行者,前海开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采用先进城市建设理念和更高绿色标准,快速推进前海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平台及承接重大项目物理平台,引入更多低碳技术,从而努力将前海打造成为节能、环保和现代化、国际化特点最为突出的低碳生态示范区。
城市道路最大化采用透水铺装
提到绿色生产,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相生的概念“海绵城市”。当“逢雨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通病,2012年7月21日,北京连下了12个小时的暴雨整个北京交通瘫痪,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而南方到了夏季雨水更是充足,能在短时间内让城市积水排泄通常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更加绿色、低碳,与自然和谐共生。2015年10月,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而这种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二是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目前在前海,“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地下联络道及地面支路、水廊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以实践。
比如在城市的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让城市中的绿地充分“沉下去”。前海地下联络道及地面支路工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项目设计从各个方面都采取了多项节能措施,此外,道路尽量减少了不透水铺装面积,并尽可能地采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化带、透水人行道、自行车道铺装结构,降低道路范围径流系数,保护自然环境。
在前海的标志性景观“前海水廊道”工程建设方面,也贯彻了“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的理念。
在主渠建设中,就充分利用绿地增加雨水的下渗以及实现对雨水的初步过滤。同时,尽可能降低河道主河槽驳岸顶高程,做到硬质挡墙不外露,消除河道与城市的阻碍,还水于人。河底也将采用透水结构,增加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通道,提高河道生态修复功能。使水质达到截污限排、雨水排放生态改造、生态补水的目的。
另外,在水廊道沿岸,海绵城市的目标和策略也融入了廊道设计。未来市民将沿着慢行步道,观赏到河道两岸的生态沟、红树林带以及中空鱼槽生态砌块等极富美学价值的滨水景观公共空间,市民能在其中徜徉、休闲、娱乐,而这些生态景观也将利用植物、地势、园路等产生对雨水的吸纳、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使场地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
让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都做到环保节能
除了滨水景观的集中建设之外,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在前海产业用房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整个设计之中。
为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前海控股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整体上构思建筑方案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充分运用适宜、高效的绿色建筑技术,以创造绿色特征明确、全生命周期环保节能和舒适高效的绿色建筑。
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海自贸大厦项目为例,项目本身的设计标准就是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星级,目前处于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阶段。项目定位则为环境良好、健康舒适、能源与资源消耗低的办公楼,通过采用综合优化设计、适宜的主被动绿色技术、施工控制及运营管理等措施,打造满足环境、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的绿色示范建筑项目。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了“水土流失和沉积控制计划”,减少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另外至少30%价值的建筑材料和产品是在800公里范围内提取、冶炼和制造计划。
在项目完工后,预计取得的绿色建筑成果将包括: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外遮阳系统,建筑节能率可达到52.4%;年采暖空调能耗相较于参照建筑年采暖空调能耗节约18%;采用市政中水系统,用于卫生间冲厕、车库地面冲洗、洗车用水、室外水景和绿化使用,整体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达61%,有效缓解市政供水压力;空调机组设粗中效过滤器以及光氢杀菌装置,并在人员密度较大的环境设置CO2浓度检测器,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是前海创新商务中心,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采用立体模块化建造方式建造的办公类建筑。采用了集装箱生产技术,移动便捷,以钢结构和木板为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同时,未来在集装箱建筑报废后其材料能有效地再利用回收,减少碳排放,建筑整体循环使用率高达75%以上。
为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海控股还准备在前海11单元停车场建设光伏车棚,与此同时实现临办车棚实施光伏改造。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不仅将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前海起到示范作用,还具有一定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电费支出10万元以上。
前海2号冷站已具备集中供冷条件
前海自贸新城60%以上为公共建筑,冷负荷密度高,实施区域集中供冷将给新城带来极大的节能减排效益。
2014年12月,前海能源公司正式成立。一年多来,在区域集中供冷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为前海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规划建设10个冷站,其中桂湾片区4个、前湾片区2个、妈湾片区4个,总建设规模约为40万RT,总投资约为40亿元。
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1.3亿度电,相当于减少使用约1.6万吨标准煤、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时,每年还可减少300万吨冷却塔的补水量。
目前,前海合作区2号冷站供冷项目已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一期)工程首期供冷系统成功开机并完成调试,如期具备了供冷条件。
此外,4号、5号、10号冷站正在前期设计阶段,5、10号冷站将于2016年完成施工图设计,10号冷站年内完成设备、施工、监理招标采购工作,部分主要设备的安装就位。
除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外,区域供冷系统还可以减少甚至基本取消在绝大多数建筑上分体空调室外机、冷却塔等散热设备,从而减少由此产生的噪声、飘水、局部热岛效应、建筑美观等影响。
采用区域供冷系统后,楼宇物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人员都将从安装、管理、维修空调设备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大为减少日常管理费用和维修费用。